【今日封面】
5月9日,江苏南京紫金山燕雀湖水面上生长的睡莲盛开,与天鹅、赤麻鸭、野鸭等动物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生态画卷。中新社记者 泱波 摄
消息站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8日发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居家隔离观察工作指引(第四版)》,其中规定居家隔离观察人员居住场所须由社区(村)医务人员进行居家内外环境专业评估。不满足居家隔离条件的,一律进行集中隔离。(来源:中国新闻网)
●5月9日,我国首台自主研发的单色荧光高通量基因测序仪在重庆发布,该基因测序仪具有测序成本低、测序效率高、测序更精准等特点,能广泛应用于病原体检测、无创产前筛查、肿瘤伴随诊断、新生儿筛查、遗传病等领域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纯科技
●近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韩凤禄副教授研究团队联合中外科研人员,对3种主要生活在侏罗纪的早期角龙的头骨及牙齿进行显微CT扫描,通过重建牙齿的3D模型,研究了早期角龙的牙齿形态和替换特征,揭秘了早期角龙的换牙方式。相关研究成果已于近期在国际生物学期刊《电子生命》在线发表。(来源:新华网)
●近日,浙江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医药学院孙玉强教授团队通过基因工程创制一个棉花紫化突变体,解析了突变体GhOMT1基因的功能缺失调控花青素累积的内在机理,由此团队通过杂交育种技术提高纤维中原花青素含量,开辟出培育多种颜色的彩色棉新途径。相关研究论文在线发表于国际期刊《植物生物技术杂志》。(来源:科技日报)
新发现
●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9日消息,该所徐光辉研究员领导的科研团队在云南红河发现距今约2.44亿年的海生爬行动物化石,该新属种命名为长尾红河龙,全长47厘米,体形像水生蜥蜴,超长的尾巴尤其特别。长尾红河龙是我国肿肋龙科最古老的化石证据,是世界上尾巴最长、脊椎骨总数最多的肿肋龙类。(来源:科技日报)
●近日,一项发表于《自然·神经科学》的研究介绍,美国博德研究所的科研人员采用单细胞RNA测序技术查明了大脑中与帕金森病发生有关的细胞(可产生多巴胺)的“身份”。研究人员在分析了8名非帕金森病患者和10名死于帕金森病或路易体痴呆患者的脑部黑质细胞后发现,只有一种产生多巴胺的脑细胞亚型数量减少。该研究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帕金森病的病因,帮助评估潜在的治疗方法。(来源:中国科学报)
看天下
●日本厚生劳动省一个研究组近日调查发现,日本国内因出现新冠病毒感染症状而入院治疗的患者中,大约10%在出院一年后仍受到后遗症困扰。其中,最常见的后遗症是肌肉力量变弱,其次是呼吸困难,排第三的是嗜睡。有1.6%的新冠患者在出院一年后,仍然没有恢复嗅觉,或者嗅觉失常,1.0%的患者味觉失常。(来源:新华国际)
大观园
●近日,云南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了“国家近危级珍稀植物”水晶兰,株高10多厘米,花身通体洁白,茎直立清澈透明。据悉,水晶兰没有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和腐叶里的菌类共生。(来源:央视网)
审核:朱丽
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