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山与温泉是高考地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考点。例如,可能会出现这样的高考地理题目:简述某地区温泉形成的原因。答题时可从温泉的形成过程、形成条件以及当地的地质构造等方面进行分析,具体可能涉及该地区的地壳活动情况、是否有岩浆热源、是否存在断裂带利于热水上涌、是否有合适的含水层和岩石裂隙等因素。
在学习和解答这类问题时,需要理解相关的地理概念和原理,并能够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和阐述。同时,也需要掌握一些常见的火山和温泉分布地区,以及它们对当地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火山
(一)火山的形成
一般是由于地壳运动,板块相互碰撞,导致地下岩浆在压力作用下向上喷出地表而形成。火山活动过的死火山地形区,可能会存在未冷却的岩浆,持续释放热量。
地球内部温度和密度不均,在地幔内部形成地幔对流或地幔柱,当高温物质上升到地球浅部时,由于压力减小而发生部分熔融。在外力作用下,这些熔融物质汇聚在一起并在地球的浅部形成岩浆囊,当岩浆囊的压力大于地层的压力时,岩浆就会沿着断层或薄弱的地方冲破地壳,形成火山爆发。
因为专注所以专业
优质内容值得传播
推荐转发评论留言
欢迎标注来源转载
板块间相互作用,当板块相互碰撞时,其中一个板块会向下俯冲,而另一个板块则会上升,形成火山岛弧。由于这种板块相互作用,地壳运动和火山爆发会同时发生。
(二)火山的分布
火山多出现在地壳板块的交界处、地质大断裂区及火山分布带等地质构造活跃的区域。世界上主要的火山带有环太平洋火山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带等。
(三)火山的分类
火山主要有以下几种分类方式:
1. 按活动情况分类
(1)活火山:指正在喷发或预期可能再次喷发的火山。
(2)死火山:指史前曾发生过喷发,但在人类历史时期从来没有活动过的火山。
(3)休眠火山:指有史以来曾经喷发过,但长期以来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的火山。休眠火山可能在将来的某一时刻苏醒并再次喷发。
2. 按喷发物质的物理性质分类
(1)超镁铁质火山:喷发的物质主要是超镁铁质岩浆,如科马提岩。
(2)镁铁质火山:喷发玄武质岩浆,形成玄武岩。
(3)中性火山:喷发安山质岩浆,形成安山岩。
(4)长英质火山:喷发流纹质岩浆,形成流纹岩。
3. 按火山喷发的形式分类
(1)普林尼式火山喷发:是最强大的一种喷发形式,喷发时会产生巨大的火山灰柱和高速的火山碎屑流。
(2)斯特龙博利式火山喷发:有节奏地喷发,以喷发玄武岩浆为主,喷发较为温和。
(3)武尔卡诺式火山喷发:喷发较为猛烈,产生大量的火山灰和火山碎屑。
4. 按火山的形态分类
(1)盾状火山:外形似盾牌,由流动性较高的玄武岩岩浆缓慢流出地表堆积而成,坡度平缓。
(2)火山渣锥:由火山碎屑物堆积而成,坡度较陡。
(3)复合火山:由多次喷发形成,具有复杂的火山结构和多种喷发产物。
熟悉这些分类方式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火山的特征和性质。
(四)火山喷发类型按岩浆的通道分为三大类
火山的喷发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 裂隙式喷发
这种喷发方式是岩浆沿着地壳中的巨大裂隙溢出地表。裂隙式喷发的岩浆通常为基性岩浆,黏度较小,流动性强。喷发往往较为宁静,不会有强烈的爆炸现象。例如,冰岛的火山活动多为裂隙式喷发,形成了广阔的熔岩原。
2. 中心式喷发
这是火山喷发的最常见形式。岩浆从火山口或火山管中喷出。根据喷发的剧烈程度和喷发物的性质,中心式喷发又可细分为以下几种:
① 宁静式喷发:以基性岩浆喷发为主,熔岩平静地溢出火山口,没有强烈的爆炸。夏威夷群岛的火山喷发多属此类。
② 爆烈式喷发:以中酸性岩浆喷发为主,岩浆黏度较大,富含挥发分。喷发时会有强烈的爆炸,喷出大量的火山碎屑物和气体。
③ 递变式喷发:这类喷发通常开始时是宁静式,然后逐渐转变为爆烈式,或者反之。
3. 熔透式喷发
这种喷发方式是指岩浆熔透地壳而大面积地溢出地表,在现代大陆上已很少见。
不同的喷发方式与岩浆的成分、黏度、挥发分含量、火山的地质构造等因素密切相关。这些喷发方式会形成不同的火山地貌和产物。
(五)火山活动的影响
火山活动可能会带来火山灰、烟尘等,影响局部地区的气候;同时也可能形成新的地形地貌,如火山锥、火山口湖等;火山喷发的物质还可能蕴含着矿产资源。
二、温泉
(一)温泉的形成方式
1.地壳内部的岩浆作用或火山喷发:在火山活动过的地区,地下有未冷却的岩浆,释放出大量热量,使有孔隙的含水岩层受热变成高温热水,甚至沸腾为蒸汽,这种形成的温泉叫硫磺盐泉或硫磺泉。
2.地表水渗透循环作用:雨水落到地表后向下渗透,深入到含水层形成地下水,地下水遇到下方的地热变成热水、蒸汽。在静水压力差的作用下,热水沿着岩石中的深长裂隙上升至地表,形成温泉。这种温泉大多出现在山谷中,也被称为碳酸盐泉。
(二)温泉的形成条件
1.地下必须有热水存在(即地底有热源);
2.要有静水压力差导致热水上涌(岩层中具有让温泉涌出的裂隙);
3.岩石中需有深长裂隙供热水通达地面(地层中有储存热水的空间)。
(三)温泉的地理分布模式
有的温泉通过岩层裂隙出露地表,分布显而易见;有的则深藏于盆地成为地下热水(或地热水),是人工温泉井的主要水源。
温泉的分布受地质构造、气候因素和地貌形态的影响。在地质构造方面,其形成和分布受地质构造特点及在全球构造中所处部位的控制,大部分温泉与断裂尤其是深大断裂有关,褶皱断裂带为温泉出露创造了有利条件,而深大沉积盆地则是隐式温泉的储蓄分布区。
气候因素会作用于温泉地热水的循环和补给,降水的多寡与强度对其有影响。
在地貌方面,受到褶皱和断裂作用的起伏山地有利于温泉出露,其分布频度和密度相对较大;而在平坦地域,特别是大的沉降盆地,地热水出露较少,多隐伏于地下。
(四)温泉的分类
根据泉水所排泄的含水层可分为上升泉(承压水)、下降泉(潜水)、悬挂泉(上层滞水);根据出露原因可分为侵蚀泉、接触泉、溢流泉、断层泉、接触带泉等;根据含水层空隙性质可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根据温度可分为高温泉、中温泉、低温泉。
在具体的地理题目中,可能会要求分析某地火山或温泉的形成原因、分布特点,或者探讨其与当地地理环境的关系等。例如,可能会给出某地的地质剖面图或相关描述,让考生判断该地是否可能有温泉存在,并分析其形成的条件和原因。了解火山和温泉的相关知识原理,有助于理解和解答这类问题。
1、河流水系特征=性质+流向+流程长短+支流多少+流域面积大小+形状+水文特征
2、河流水文特征=径流量+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补给形式和汛期+流速+含沙量+结冰期+凌汛+水能资源+航运价值
3、河流的开发=水能+农业(林、畜牧、渔业养殖、种植业)+工矿业+航运+旅游
4、河流的治理是=上游+中游+下游
5、河流类选择题在选择题中的秒杀类结论性常识
(1)河流上游地势起伏大、落差大、流速快、含沙量大、水能资源丰富、以侵蚀作用为主。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2)河流下游地势起伏小、流速慢、含沙量小、航运价值大、以沉积作用为主。
(3)河流沉积地貌:冲积扇(出山口处)、河漫滩平原(中下游)、三角洲(出海口处)
(4)三角洲地貌=侵蚀+沉积+顶托
6、河流水文特征的分析方法总结:
(1)分析河流的水文特征。该类设问答题思路一般为:
(2)比较不同河段水文特征的变化或差异。该类设问答题思路一般为:
依据位置
确定↓
不同河段所在地区的补给类型
推断↓
流经地区的降水、蒸发、下渗、用水多少、植被覆盖程度等状况
推断↓
河流的水文特征变化趋势
7、水循环类的题型——三个箭头法
即为降水、下渗、径流,这也是解此类题型的突破口,具体涉及延伸考题有
(一)区分水循环环节的技巧
一般情况下,海陆间循环主要有四个环节(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输送),海上内循环和陆地内循环主要有两个环节(蒸发、降水)。但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都可能发生水汽输送,只不过海洋上空向陆地上空的水汽输送是最主要的输送方向,径流输送在陆地内循环和海陆间循环都存在。分析环节时要分清空间区域和箭头方向,一般箭头向上为蒸发,箭头向下为降水。
(二)分析人类活动对水循环影响的思路
人类主要通过影响水循环的环节来影响水循环,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分析时可从四个角度进行:
(1)从时间尺度看,主要是改变水资源的季节分配和年际变化,如修建水库和植树造林。
(2)从空间尺度看,主要是改变水资源空间分布,如跨流域调水。
(3)从生态环境角度分析,大面积排干沼泽会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所以应保护沼泽;过量抽取地下水,会导致地面下沉、海水倒灌;人类对植被的破坏,使降水以地表径流的形式迅速向河道汇集,河流径流变化幅度增大,易造成洪涝灾害。
(4)从水资源角度分析,人类对水资源加以利用时,应充分了解水循环的规律,如果开发利用的速度超过了水资源循环的周期,则会出现水资源枯竭。人类生产或生活中直接排放的未经处理的污水也会加剧对水资源的破坏,使世界大部分地区面临水资源短缺的危机。
(三)水循环的意义
(1)维持全球水量平衡。
(2)使陆地淡水资源不断更新。
(3)使地表各圈层之间、海陆之间实现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4)影响全球气候和生态。
(5)塑造地表形态
15G备考资源,随问随答,专题设计,优质课件,请扫码加入知识星球
注:本文由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自我们都爱地理、中学地理研究、中学地理课、匠心地理、轻轻松松学地理、高考地理、讲地又讲理、老丁侃地理、星球地理、如此这般学地理等各地理公众号或文中水印等,在此一并致谢!若引用不当可以随时文末留言联系注明来源或删除,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内容。
顺手点击文末四符
分享收藏在看点赞
这是我们坚持不断
持续不停更新动力